編者按:2022年7月,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改革決定,原湖南建工集團有限公司與原湖南省交通水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合并組建“湖南建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戰略目標為建設世界一流的建設投資企業。這場涉及4萬多名職工的重組,讓湘企在進軍“世界500強”的道路上有了更多想象空間。
為樹牢“湖南建投”品牌共識,擴大“湖南建投”美譽度和影響力,共同打造更強勁的品牌價值,齊心匯聚更強大的品牌力量,集團聯合紅網等媒體策劃推出《湖南建投“旗艦志”》宣傳活動,分期推出集團旗下各單位、各板塊和各條線“王牌軍”以及經典項目,記錄他們在改革征程中的市場拓展之旅,在共建共享中充分彰顯“建投湘軍”的時代風采與責任擔當。
5月24日,紅網時刻新聞刊發《湖南建投“旗艦志”丨交通科研院:74載風雨路 數智轉型開新局》,獲廣泛關注。現將原文轉發,供大家交流。
在國務院國資委近日發布的最新一批“科改示范企業”名單中,湖南建投集團旗下湖南省交通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稱“交通科研院”)榜上有名。
能入列上述名單的,多為承擔改革與創新使命的國有科技型企業改革樣板和尖兵,在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具有示范效應。
交通科研院是全國最早一批從事交通檢測、監理以及機電交安設計施工的單位。用專業領域之多年沉淀,攜資本、資源整合之“后天”優勢,站在全新的時間節點,交通科研院將為全省國企改革呈現一個數字化智能化加持的轉型標本。

深耕行業74載,湖南省交通科研院持續為交通領域輸出優秀科研成果。
老將領跑新賽道
交通科研院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49年12月,其前身為湖南省公路管理局材料實驗室,創業之初,不過“一間房、兩個人、三個編制”。
歷經74載淬煉,今天,交通科研院已經發展成為一家擁有上千名員工、13家院屬生產單位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一部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
深耕行業七十余載,交通科研院始終把握時代脈搏,以推動交通事業發展為己任,持續為行業發展輸出優秀科研成果,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新供給、新動能。
近年來,智能交通概念炙手可熱。
而在此之前,交通科研院就在開展高速公路交安和機電系統集成施工過程中,認識到計算機、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公路運營服務提升方面蘊含的巨大潛力。于是,交通科研院在省內率先開展智慧交通轉型研究。
厚積方能薄發。2019年8月,交通科研院承擔了湖南省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設計施工總承包項目建設。在實施中,團隊大膽創新,研發形成了基于BIM+GIS的智慧設計技術、基于移動互聯的項目施工全過程智能管控技術、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關鍵技術三大智慧交通技術,和30余種智慧交通軟件、硬件產品;在國內首創“AI人工智能精準收費技術”,確保精準收費,顆粒歸倉,有力提升了湖南省交通提效保暢水平,大幅降低了交通物流運營成本。依托撤站工程開展的“智慧交通提效保暢創新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成功獲評湖南省屬國企“十大創新工程”。

交通科研院推出的極薄磨耗層應用于國省主干道。
經此一役,交通科研院在全國智慧公路建設領域嶄露頭角,并被中國公路學會評為“高速公路信息化年度優秀集成商”(全國僅八家)。
2022年11月28日,平益高速(湖南平江至益陽)正式全線通車,被譽為“湖南首條智慧高速公路”,其運行監控和管理指揮的“超強大腦”——“平益智慧高速綜合運營管理平臺”,同樣出自交通科研院之手。
該智慧平臺改變了以往高速公路分散建設的傳統模式,打通業務底層數據,集成到統一的管理平臺,解決了高速公路運營階段出現的事件發現不及時、出行服務體驗不佳、運營效率不高等突出問題,該設計理念也是在全國高速行業首創并成功實現,為國內智慧高速建設提供了湖南方案。
眼下,交通科研院承擔的湖南省交通運輸行政執法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湖南省治超聯網管理信息系統等省級項目正在緊鑼密鼓開展,相關成果得到業主單位的高度認可。
智慧交通,數據先行。交通科研院投入真金白銀,自主研發搭建了全省數據資源最為豐富的交通運輸大數據中心,開展面向交通基礎設施管理、交通規劃決策支持、交通運行監管評估等領域的融合應用。平臺成功入選湖南省“數字新基建”100個標志性項目和“大數據及區塊鏈重點發展項目”。
一方面在重大項目戰役中歷練成長,一方面通過集中優勢資源在智慧交通技術創新、資質建設等方面謀篇布局,雙管齊下,交通科研院智慧交通特色愈加明顯,行業競爭力更加突出。這名“交通老將”正在智能交通的新賽道上實力領跑。

交通科研院承擔省科技重大專項“江河湖庫水系連通智能環保清淤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及示范”工程。
服務交通做先鋒
從省界撤站項目的嶄露頭角,到平益高速“超強大腦”的利劍出鞘,打贏一場又一場硬仗的背后,是交通科研立足專業領航,以己之長服務交通強國的不懈求索——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交通科研院承擔了維護和改善公路技術狀況的重任,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又圍繞低等級公路路面結構材料組成、施工和養護方法及危橋改造等開展研究,科研人員從零攻關,推廣中南地區砂石路“黑色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交通科研院以全面提高公路通行能力為重點,開展公路建、管、養、運等方面的綜合研究,期間設計了我國第一座板拉橋和懸帶橋,研制出我國第一臺核子密度計,并參與非洲盧旺達、塞拉利昂、馬里等援外公路工程建設。
進入21世紀,交通科研院在高速公路路面、路基、邊坡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其中,山區公路邊坡地質災害危險源識別與災害預警研究、全風化花崗巖路基動態特性及穩定性、土工合成材料在邊坡處治中的應用等項目,都達到國際先進或國際領先水平。
今天,立足行業前沿,交通科研院全面進軍“智慧交通”產業。
翻開《湖南省交通運輸“十四五”發展規劃》《湖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2021-2050)》《湖南省公路網布局規劃(2021-2050)》等一部部關乎全省交通發展的“頂層設計”方案,都能發現交通科研院的名字。
作為省交通運輸廳的技術支撐單位,交通科研院規劃團隊承擔了省發改委、省交通運輸廳70%以上省級重大戰略課題研究和規劃編制,相關工作獲得省委省政府及省發改委、省交通運輸廳高度評價。開展的《湖南省交通運輸與物流融合發展》專題研究,牽頭編制的《湖南省普通國省道國土空間控制規劃編制辦法》《湖南省旅游公路設計指南》《湖南省高速公路平安百年品質工程標準化建設指南(試行)》均填補省內技術空白,以過硬的專業素養和務實的科學精神為全省交通運輸發展集智聚力。
近年來,湖南省大件運輸行政許可申請數量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從2018年的0.4萬件,到2020年已躍升至全年8.9萬件。傳統人工審批方式由于手續繁瑣、效率低下,導致運輸企業和群眾意見較大,矛盾突出。
瞄準這一痛點,交通科研院在全國首創了基于“GIS平臺+云計算技術”的大件運輸智能審查系統,實現了大件運輸車輛申報信息智能快速審查、大件運輸橋梁安全智能評估及大件運輸車輛通行路線智能選線三大關鍵技術的突破,大件運輸可實現一鍵式智能審查。

交通科研院在全國首創大件運輸智能審查系統,實現關鍵技術突破。
2021年8月,承載409噸變壓器的大件運輸車輛從衡陽運抵長沙,全程336公里,在橋梁正常限重約49噸的情況下,這一大件如何通過196座橋梁?輸入大件運輸信息,審查系統能快速進行橋梁安全審查、評估等,并計算出最優出行路線。交通科研院護航,順利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過去需要三四天才能跑下來的審批流程,現在只需要10多分鐘就能辦結。2022年湘交科助力全省完成運輸審查超16萬件,大大提升了全省大件運輸領域的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得到省交通運輸廳政務服務處“辦件量急劇增長”“審批效率全面提升”“群眾滿意度再創新高”的高度評價。
圍繞美好出行愿景,湘交科深入挖掘行業痛點、難點問題,堅定“數智賦能”,推進大數據、北斗、5G、BIM和物聯網等新興技術與交通深度融合,積極研發出40余種相關數字化、智慧化系統解決方案和產品。
矢志創新立潮頭
此次國務院國資委公布最新“科改企業”名單,交通科研院位列672家“科改企業”之一,這是對交通科研院激發科技創新動能、以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充分肯定。
一路走來,交通科研院始終視科技創新為企業的生命力所在。
作為國家級交通行業科技創新基地,交通科研院目前建有交通運輸部安全應急信息保障技術及設備行業研發中心、交通建設工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等8個省部級研究開發平臺。擁有國務院及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領銜的一千余人技術團隊,承擔了各級科研項目400余項,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科技獎項170項,獲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大獎等技術質量獎81項。
今年2月,由交通科研院組織實施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長江中游典型城市群多源無機固廢集約利用及示范”順利通過現場核查,這意味著項目順利結題驗收邁出了關鍵一步。

交通科研院監理項目建成的城陵磯散貨封閉料場。
該項目以長江中游城市群加速工業化、城鎮化、一體化為背景,針對“長株潭”及周邊地區城市和多源無機固廢特點,結合區域高溫多雨氣候環境下“海綿城市”建設需求,研究建筑垃圾、工業尾礦、冶煉廢渣等典型多源無機固廢產排特性,開發其在海綿城市建設、建筑及交通行業中集約利用的關鍵技術、核心裝備和應用技術。對“雙碳”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意義。
三年來,交通科研院團隊瞄準固廢利用領域,把現場當戰場,精研深耕,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創下多個湖南“首次”:首次將鋼渣瀝青混合料應用于高速公路瀝青路面表面層;首次在新建公路中應用高摻量RAP廠拌熱再生技術;建立全省首個固廢道路結構長期性能監測站。
截至目前,團隊在固廢資源化利用領域已累計發布標準8部,授權專利8項,獲得部級工法3部,獲得交通運輸行業低碳智慧技術推薦目錄2項,研發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研究成果已在湖南衡棗高速大修工程、平益高速新建工程及山西長晉高速公路、廣東廣明高速公路等省內外20多條高速公路、地方公路進行了示范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在交通建設主戰場樹立起科技自立自強的湖南建投旗幟。
站在新起點上,交通科研院將以入選“科改企業”為契機,繼續優化研發布局、加大科研投入,推動更多創新成果落地。

交通科研院疏浚土深度脫水示范工程。
從頭邁 風景更可待
從小小材料室起步,交通科研院經數次調整重組,今天已形成“勘察設計、機電集成、試驗檢測、工程監理”四大傳統核心業務和“智慧交通、安全咨詢、養護咨詢、環保咨詢”四大新興產業協同發展的板塊化發展格局。具備了交通領域全壽命周期內相關專業最高資質等級,建成國內一流競爭力的智慧交通全產業鏈資質體系,形成了交通運輸行業“建管養運服”全過程技術服務能力。
十四五期間,交通科研院將大力實施“125”戰略,即“一主題、二板塊、五行動”。其中“一主題”是指智慧引領,開展交通建管養運服全過程咨詢服務,“二板塊”即做強新興產業板塊,做優基礎設施板塊,通過強化“數智賦能”推動各板塊聯動發展,形成全產業鏈優勢,做大市場規模。“五行動”包括:效益規模、深化改革、資質體系升級行動以及創新發展升級行動、經營能力升級行動。通過發展全產業鏈業務經營綜合經營,形成大經營格局。
作為智慧交通產業鏈上的重要參與者,交通科研院將持續立足大交通,服務新基建,打造創新能力突出、智慧特色鮮明的全過程咨詢綜合服務商,品牌影響力與日俱增。
在交通領域沉淀了74年的交通科研院,高質量發展步履將更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