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2-25 10:57:51
交通運輸,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在逐夢交通強國的壯闊征途中,有這樣一支意氣風發的交通科研尖兵,頻頻在“超級工程”中大放光彩:
設計了我國第一座板拉橋和懸帶橋、有著“大地音符”美譽的湖南永吉高速石家寨互通等一批經典之作,斬獲國家優質工程獎等多項大獎;
實施全國交通運輸行業首個由省級科研院所技術牽頭的科技示范工程——京珠復線長湘高速“兩型”科技示范工程,引領低碳綠色公路科技示范;
承擔杭瑞高速洞庭湖大橋4000噸級橋梁荷載試驗,創當時國內橋梁荷載試驗最大噸級紀錄。為“中國的圓月亮”——矮寨大橋建設運營提供智能健康監測技術服務;
為“湖南首條數字高速”——衡永高速裝上“數字大腦”,在全國智慧公路建設領域利劍出鞘;
牽頭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長江中游典型城市群多源無機固廢集約利用及示范”項目,突破多源固廢處理理論體系、核心關鍵技術,創新產業化技術裝備;
它就是湖南建設投資集團旗下湖南省交通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湘交科”)。
1949-2024,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間房、兩個人、三個編制”,到如今千余名職工、十三家院屬生產單位,湘交科與新中國同成長,擁有交通行業相關專業最高資質,建成具有國內一流競爭力的智慧交通全產業鏈資質體系,練就交通運輸行業“建管養運服”全過程咨詢服務能力,已然發展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務院國資委科改示范企業,源源不斷為交通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湖南方案”。
以創新之姿馳騁市場
從小小材料室走向大交通產業
在湘西北的要沖,有這樣一條高難度的山區“空中立交”——
它盤旋在高山峽谷間,地形條件極為復雜,還遇上喀斯特地貌。這就是位于吉首市寨陽鄉境內,永吉高速公路最大的互通樞紐工程——石家寨互通立交橋。
它創造了三個“首次”,問鼎國家優質工程獎:世界首次實現高墩、超小平面半徑、最大橫坡連續現澆整體預應力混凝土箱梁;國內公路橋梁首次完成104.5米超小半徑曲線預制梁架設;湖南省首個最大規模的山區高速公路全高架橋樞紐互通立交。
因造型極為優雅圓潤,石家寨互通立交橋獲得“大地的音符”美名,被譽為繼矮寨大橋后湖南交通的又一張名片。
丈量于山川峽谷間,繪千里江山交通畫卷,樹立起一項項交通豐碑,是一代又一代湘交科人75年不變的奮斗姿態。
湘交科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49年12月,其前身為湖南省公路管理局材料實驗室,創業之初,不過“一間房、兩個人、三個編制”。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湘交科從零攻關,把砂石路“黑色化”推廣至中南地區,在全國交通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此后,南方山區高速公路路基修筑支撐技術、公路主動抗冰融雪技術、廢舊瀝青再循環利用技術、公路交通噪聲控制技術、超大跨徑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關鍵技術……這些專業性很強卻又不為人熟知的“里子”,讓一條條路展示其“生命力”。
“1978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湘交科一舉獲得三個大獎。”湘交科黨委書記、董事長鄭長安自豪地介紹,服務國家戰略、矢志創新奮斗的基因始終融于湘交科血脈,是湘交科馳騁市場的一大“法寶”。
1991年,湖南省交通科研所組織研發了我國第一臺核子密度儀,交通部組織專家現場驗收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設計位于邵陽洞口淘金的我國首座懸帶橋和桃江馬跡塘板拉橋填補國內橋型空白;九十年代,監理我國第一批高速公路——濟南到青島高速公路;進入二十一世紀,監理的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獲國家優質工程獎、亞瑟·海頓獎。
2019年,是湘交科極為重要的一年。該院牽頭實施湖南省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項目,項目涉及全省14個市州1144套門架系統建設、1738條車道改造、129臺入口稱重設備安裝。實施過程中,湘交科采用“舉院體制”,研發智慧設計技術、施工全過程智能管控技術、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關鍵技術三大智慧交通技術,形成30余種智慧交通軟件硬件產品,并提前15天順利完工,實現“全國領先”目標。
經此一役,湘交科在全國智慧公路建設領域嶄露頭角,并被中國公路學會評為“高速公路信息化年度優秀集成商”。更重要的是,積淀了人才、技術和資金優勢,為湘交科跨越式發展和數字化轉型打下了堅實基礎。
“目前,湘交科形成了以交通全過程咨詢為發展主體,以業務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為兩翼的‘一體兩翼’業務格局,”湘交科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傅勵介紹,“正持續深耕智慧交通、勘察設計、戰略規劃、試驗檢測、工程監理、養護工程、安全咨詢、雙碳環保、政企數字化等領域。”
勘察設計領域,完成30余條高速公路和6000余公里干線公路的勘察設計,設計橋梁400余座。
戰略規劃領域,承擔了全省交通運輸領域70%以上省級重大戰略課題研究和規劃編制。
試驗檢測領域,先后承擔了省內外70余條高速及干線公路的交竣工驗收,完成5000余座橋梁、500余座隧道的試驗檢測任務。
工程監理領域,承擔工程施工監理項目300余項,監理高速公路總里程8000余公里,(特)大型橋梁600余座,特長隧道20余座,重點水運工程50余項。
同時,作為國內第一批擁有交通工程施工綜合資質的7家單位之一,承接了全國各地120余條高速公路、140余個機電交安項目,打造出一項項優質工程。
公路養護領域,深度融合“材料研發+路面咨詢”技術優勢,承擔了省內外4000公里以上的路面施工咨詢服務,研發降噪型極薄磨耗層,獲得第二屆全國公路微創新大賽金獎。
主編核心期刊《公路工程》、湖南省重點期刊《湖南交通科技》,兩刊發行近50年。
從小小材料室走向交通全過程咨詢,湘交科緊扣時代發展脈搏,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成為湖南省交通事業的重要一環。
數字化轉型“一馬當先”
發展智慧產業新質生產力
11月8日,一臺總重529噸、長97.45米的大件運輸車輛抵達“寧電入湘”工程衡陽換流站,將變電站工程所需的首臺變壓器順利運抵,刷新湖南省公路大件運輸許可的最高噸位紀錄。湘交科承擔此項工作的運輸線路可通行性評估,為大件運輸安全護航。
如此“龐然大物”,如何安全行經衡陽市區及國道共52公里?交通科研院依托現代信息化手段,基于大數據分析與GIS地圖,對路線上的橋涵進行檢測、驗算,并重點排查了上跨橋梁、限高門架等沿線可能影響運輸的安全風險,規劃出最優運輸路線。
大件運輸行政許可申請數量快速增長,傳統人工審批效率低下。針對行業痛點,2020年8月起,湘交科自主研發基于“GIS平臺+云計算技術平臺”的湖南省公路大件運輸智慧審查系統,實現了大件運輸車輛申報信息智能快速審查、大件運輸橋梁安全智能評估及大件運輸車輛通行路線智能選線三大關鍵技術的突破,大件運輸可實現一鍵式智能審查。
過去需要三四天才能跑下來的審批流程,現在只需要10多分鐘就能辦結。截至目前已完成大件審批數量超50萬件,審批效率提升75%,為交通運輸管理部門行政審批提供數字化智能支撐。打造出全國矚目的大件運輸“湖南模式”。
近年來,智慧交通概念炙手可熱。2019年,湘交科在開展高速公路機電系統集成施工過程中,認識到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公路運營服務提升方面蘊含的巨大潛力。交通“老將”果斷轉型,在省內率先開展智慧交通研究。
2022年11月28日,由湖南建投集團第一條完全自主投資、設計、建設、運營的平益智慧高速正式全線通車,被譽為“湖南首條智慧高速公路”,其運行監控和管理指揮的“超強大腦”——“平益智慧高速綜合運營管理平臺”,就出自湘交科之手。
該智慧平臺打通業務底層數據,集成到統一的管理平臺,解決了高速公路運營階段出現的事件發現不及時、出行服務體驗不佳、運營效率不高等突出問題,為國內智慧高速建設提供了“湖南方案”。
今年5月28日,由湖南建投集團投資的第二條體量超過200億元的衡永永零高速正式通車,該項目是湖南首條“數字高速”,也是湖南省聚力打造的“數字高速”建設樣板。其“智慧云收費站”“數字孿生隧道”“交通事件預警”等亮眼技術,再度引發外界矚目。
這背后,湘交科自主研制交通行業AI算法模型,率先提出全省首個基于高精地圖+數字孿生技術的路隧一體化主動管控平臺,將數字技術應用于“建管養運服”全生命周期,直接支撐起硬核數字內核。
比如,“數字孿生隧道”有多智慧?利用路隧一體化主動管控平臺,所有車輛在隧道入口通過激光雷達和車牌識別相機完成車輛特征信息綁定,此后在隧道內的運行過程將被全程跟蹤,精度達厘米級。車輛一旦有超速等異常行為,平臺將立即給出提示,并重點監控。若發生事故,隧道內安裝的智能傳感器將迅速預警。
數字加持下,衡永高速對于停車、逆行、超速、擁堵等異常事件識別精準率達98%,惡劣天氣預警率達90%以上;通過智能應急調度,大部分事件10分鐘內可完成處置。同時,旅客通行時間降低15%以上,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提高10%以上。
而在“政務數字化”業務板塊,除大件運輸外,治超、執法也插上了“數字翅膀”。
如治超聯網管理信息平臺,融合近年來采集的貨運車輛人、車、貨運輸行為數據,全省治超監測設施設備運行狀態等多維度信息,釋放數據融合價值,有效賦能管理部門解決跨區域打擊、跨部門協調難,路面稽查效率低等問題,形成全省治超“一張網”,入選全國公路治超典型案例。
近五年,湘交科將智慧交通、政企數字化服務等作為重點培育的戰略新興產業,“十四五”數字化轉型計劃總投資超3億元,截至目前已投入2億多元,完成智慧高速運營管控平臺、大件運輸智能審查系統等成果和產品的自主研發,并深度應用于智慧公路、數字政務、智能建造、智慧企業、智慧園區、車路云一體化等領域,形成國內一流競爭力的智慧產業服務能力,加快形成智慧產業新質生產力。
院所改革“活化石”
砥礪大道通千里
走進位于長沙市天心區新聯南路的湘交科新辦公大樓,現代化的展廳里陳列著一組組老照片,無聲述說著企業改革的波瀾壯闊。
1989年湖南省交通科學研究所干部職工合影
1949年,湖南省公路局材料實驗室成立,1959年,湖南省交通運輸研究所掛牌;1971年,與原交通部交通科學研究所長沙公路工程研究所合并,新的湖南省交通科學研究所啟航;2001年,完成“事轉企”,由事業單位轉制為科技型企業,改名為“湖南省交通科學研究院”;2017年,完成公司制改革,定名為湖南省交通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2022年,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員工持股,引入產業鏈上下游兩家優質戰略投資者;2022年,成為湖南建設投資集團旗下成員企業。
2023年8月,湖南省交通科研院新址揭牌
“湘交科的企業改革發展史,堪稱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科研院所改革時代變遷的‘活化石’。”鄭長安說,作為一家老牌科研院所,改革征程充滿艱辛,終不辱使命,實現精彩蝶變。
2023年,在國務院國資委“科改示范企業”名單中,湘交科榜上有名。
“示范者”,多為承擔改革與創新使命的國有科技型企業改革樣板和尖兵,在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具有示范效應。
在科改示范行動的帶動下,湘交科實施長效穩定的獎勵機制,極大激活了人才強企“一池春水”。
出臺《優秀成果獎勵辦法》《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近兩年已對230余項優秀成果進行了表彰和獎勵,累計獎勵金額達758萬元;三年投入600多萬元專項資金給予專職科研人員保底待遇……這些“實打實”的獎勵不僅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熱情,更營造了濃厚的創新氛圍。
目前,全院在職員工1000余人,其中博、碩士研究生超400人,共持有注冊執業(職業)資格證800余項,形成“高學歷、高職稱、高持證”人才隊伍。
“近年來,湘交科保持5%以上的研發投入強度。”傅勵介紹道,“投入到智慧交通、綠色低碳方向的資金占比達80%以上。”承擔了“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宗建筑材料碳排放核算與評價關鍵技術”、“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長江中游典型城市群多源無機固廢集約利用及示范”等科研項目400余項,獲科技獎項200余項、技術質量獎130項,獲專利授權200項,主編參編專著及行業規范標準40余部。成果轉化效益明顯,近3年成果轉化總額突破3.6億元。
2024年11月,湖南省交通科研院承擔的“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示范工程順利啟動
“長江中游典型城市群多源無機固廢集約利用及示范”項目自2019年實施以來,研究成果在平益高速公路、衡棗高速公路大修工程、長沙圭塘河海綿公園、常德生態智慧城等項目廣泛應用,為突破多源固廢處理理論體系和產業化技術裝備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鄭長安介紹,邁向新征程,湘交科將持續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導向,踐行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做大做強交通建管養運服全過程咨詢服務,做優做精智慧交通業務,做特做專新興業務板塊,以“數智”推動各業務板塊聯動發展,形成全產業鏈優勢,以豐碩的創新成果繪就高質量發展最亮底色,為交通強國建設、服務省之大計貢獻更多力量。
Copyright ? www.hsldzd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南建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備案號:湘ICP備2023000650號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417號
公眾號